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,原本是最有可能消灭魏国的机会。当时蜀军出其不意,迅速夺取了天水、南安和安定三郡,气势如虹龙辉优配,仿佛一鼓作气便能攻占西京长安。然而,最终蜀军未能如愿,原因之一便是诸葛亮在用人上出现了失误。先锋马谡失守街亭,蜀军陷入被动,不得不撤回,第一次北伐的梦想就此破灭。
许多人认为,第一次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马谡失守街亭。如果换成其他人守住街亭,局面可能会完全不同。那么,如果换上魏延来守街亭,他能够守住吗?实际上,《三国演义》原著已经给出了答案,答案是否定的,接下来我们将分析这个问题。
首先,让我们详细回顾马谡丢失街亭的整个经过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马谡主动请求担任街亭的守将,诸葛亮出于对他的器重和希望锻炼得意门生的心情,答应了他的请求。为了确保街亭的安全,诸葛亮在派遣马谡之前,为他安排了三道保险。第一道保险是给马谡配备了副将王平。王平虽然没读过兵书,但从基层士兵做起,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。诸葛亮认为,马谡擅长兵法,而王平擅长实战,两人若能默契配合,守住街亭应当不成问题。
展开剩余73%第二道保险是安排了大将高翔驻守街亭东北的列柳城龙辉优配,他的防守位置与马谡形成有力的夹击之势,能够有效支援马谡。
第三道保险是派遣魏延守住街亭的右侧,预防魏军的突袭。可以说,诸葛亮的安排可谓周全,他不仅为马谡铺设了多重保障,甚至还安排了三位大将共同护卫。诸葛亮的意图非常明显,他希望通过这些安排,既能保住街亭,也能给马谡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。然而,最终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:马谡放弃了在街亭当道口驻扎,选择了在街亭右侧的山上安营扎寨。表面上,马谡可能认为山上能够防守更好,能阻挡魏军骑兵的冲击,但这种选择也注定了街亭的失守。
马谡选择山上安营,并非完全没有道理。毕竟,在当道路口扎营,可能会面临魏军骑兵的强大冲击,而选择山上则可以借险防守,这似乎能更好地抵挡敌军。然而,最终的结局证明,这一决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,反而导致街亭失守。即便蜀军实力强大,失去了街亭,重新夺回来本应不难。但实际情况却是,马谡的军队因断水困顿,开始向外突围。经过三十里奔波,魏延才赶到与他会合。魏延立即指挥军队与魏军张郃作战,并且迅速击败了张郃,甚至追击了五十多里,直到遭遇司马懿和司马昭的埋伏,魏延被魏军三面包围,陷入困境。幸好,王平及时赶到,救了魏延一命,但此时,原本的营寨已经被魏军占领,魏延和王平只能暂时撤退到列柳城与高翔汇合。
三人合兵一处,商议夜间偷营抢寨,准备找回失去的街亭。魏延与高翔首先到达街亭,发现街亭空无一人,意识到自己中了魏军的圈套。随即,魏延与高翔被郭淮的军队包围,王平及时赶来接应,才成功突围。可惜的是,他们的列柳城也被魏军夺取,魏延十分担心阳平关也会失守,因此急忙带领王平和高翔赶往阳平关。在此时,街亭彻底失守,再也没有机会重新夺回。
通过详细分析马谡失守街亭的经过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即使魏延代替马谡守街亭,他同样也无法守住这个关键阵地。
首先,魏军兵力远远超过蜀军。根据《三国演义》中的描述,魏军总兵力达到二十万,其中大部分为骑兵,而蜀军只有约四万五千人,且其中只有两万五千为精锐步兵,剩下的分别是王平、高翔和魏延的部队。蜀军的兵力显然无法与魏军抗衡。
其次,魏军的将领能力远胜于蜀军。魏军的司马懿、司马昭和张郃是三位极为出色的将领,其中司马懿智谋超群,司马昭奸诈狡猾,张郃则是五子良将之一。相比之下,魏延、王平和高翔的能力在面对这些魏国名将时,显得力不从心。
综上所述,若魏延代替马谡守街亭,凭借蜀军的兵力劣势和将领实力的差距,魏延同样无法守住街亭,可能的结局也和马谡一样失败。除非诸葛亮亲自守卫街亭,或许有一丝希望能抵挡魏军的进攻,但即使如此,也不一定能够成功。
(本文主要参考《三国演义》)龙辉优配
发布于:天津市怀远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