祥乾资产
一秒入秋了。
多家中小银行近日集体宣布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,这已是年内第二次大规模调降。
江苏银行、南京银行、山东高密惠民村镇银行、吉林龙潭华益村镇银行等纷纷跟进,活期、定期利率普降10-20个基点。而早在五月,六大行就已率先下调,三年期定存利率仅1.25%。
银行说,这是“响应宏观政策导向”,为支持实体经济、激发市场活力。经济学家说,这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、提振信贷需求。但我想问:那些依靠利息补贴家用、不敢消费的普通人,他们的“活力”又该如何激发?
这轻飘飘的“降息”二字背后祥乾资产,是数以亿计储户无声的资产缩水,是稳健型理财者无处安放的安全感。
尤其对于两类人,这无疑是场“秋霜”:
一是长者群体。他们历经艰苦岁月,习惯将养老钱、保命钱存在银行,视利息为最踏实的生活补贴。利率一降再降,对他们而言,不是报表上的数字游戏,而是切切实实的每月菜钱又少了些许。
二是中小城镇与农村的务实家庭。他们没有太多投资渠道,不信任基金股市的波涛汹涌,购房无望也无意,银行定存几乎是唯一选择。下降的利率,正在无声地侵蚀他们本就不丰厚的劳动积累。
至于其他的,哪有钱存。
有人说祥乾资产,降息是为“逼出存款促消费”。但问题关键在于:很多人不是不愿消费,而是不敢消费。
当教育、医疗、养老三座大山依然矗立,当未来的不确定性如影随形,降息这点“推力”,根本抵不过现实带来的“拉力”。老百姓宁愿钱在银行悄悄“瘦身”,也不愿它进入市场瞬间“蒸发”。这并非不理性,恰是在多年生活实践中淬炼出的极端理性。
这一政策的非对称效应:银行息差压力缓解了,企业融资成本或许稍降,但对于普通储户——尤其是风险承受能力最弱的那一部分——这实则是一次安静的财富再分配。他们的资金通过低利率被导入市场,支撑发展,但其自身获得的补偿却越来越少。
在此次调整中,中小银行反应迅速。这背后实有无奈:相较于全国性大行,它们负债来源更窄、成本更高,面临的压力也更直接。某种程度上,这亦是金融系统内部结构性矛盾的一次外显。
我们不能只夸赞“水”流向了企业,却忘了看一看哪些人的“井”又浅了几分。
当然,利率调整是正常工具,有其现实合理性。但当政策落地,我们不能只谈宏观效益,不谈微观冷暖;只算经济大账,不看民生小账。
“像牛一样劳动,像土地一样奉献”,这句话不只适用于农民。
无数普通人勤恳工作、老实存钱、适度消费、谨慎生活,他们构成了社会最稳定的基底。他们未必奢望资产暴涨,只求岁月静好、细水长流。
当“长流”的溪水越来越细时,该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、更有安全感的财富环境?
例如,能否提供更多普惠型、低门槛的保值金融产品?能否在调整政策时,同步强化养老、医疗等社会保障网络,让人们敢于将存的钱花出去?
调控和政策本身或许中性,但政策的温度,体现在它是否关注到每一个具体的“人”,特别是那些沉默的、大多数的普通人。
归根结底,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冰冷的数字,而是人民福祉。
在施行每一项政策时,都应回归这一常识。否则祥乾资产,任何“甘露”,都可能成为一部分人肩上的“秋霜”。
怀远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